一女N夫但不是女尊的小说,免费韩剧在线观看

申世辉 2025-04-20 美女视频 18 次浏览 0个评论
一女N夫但不是女尊的小说,免费韩剧在线观看

作者:熊宗荣

那天,儿子源邀了几位高三同学来家吃饭。妻对那些没日没夜苦读苦熬的高三学生向来极富同情,便准备了一桌颇为丰盛的饭菜。

席间,我一边热情地往几位同学碗中夹菜,一边顺手将掉在桌上的一粒饭米捡起来丢在口中。没想到我的这一自然动作,竟引起那几位同学大发感慨。

那位后来考上北师大的刘建民同学,还为此写了一篇日记,盛赞我:“爱惜粮食,勤俭节约,不忘农民本色。”

前排左一刘建民、左二熊源、左四李雄、右二张波、右一万相宝

听了儿子的转述后,我无限感慨地说:

“你们这些年轻人是在蜜糖罐里长大的,没有尝过饥饿的滋味,当然没有什么感受。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,才知道粮食的珍贵啊!”

那是个非常的时代,是一个历史永远不能忘记的时代。那时,许多人还陶醉在总路线、“大跃进”带来的热气腾腾的气氛中尚未清醒过来,一场全国粮食大饥荒的深重灾难便已悄悄地来到人们身边。

对于那场灾难,后来有种种解释:一说是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;一说是苏联逼债造成的,还有一说是“浮夸风”造成的。

自然灾害,当然是难以抗拒的;苏联逼债,那当然也是没法子的事情。只有“浮夸风”,却是人为造成的,也是老百姓切齿痛恨的。

口号是极能鼓动人心的。“鼓足干劲,力争上游,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”“赶英超美”“跑步进入共产主义”……这些激昂的口号,激发了人们极大的热情,人们从懵懂中看到了一种目标,一种希望。

于是,从中央到地方,人们的干劲鼓起来了,许多人的头脑也热起来了。那时,钢铁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力量的标志。要赶英超美,没有一定数量的钢铁怎么行?

于是,便土法上马,自建高炉,大办钢铁。在农村,更是解放思想。许多地方提出了“人有多大胆,地有多高产”“不怕办不到,就怕想不到”等等口号。于是,粮食产量的数字便不断攀升起来。

许多年后,水稻专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试验成功,最高单产才达到亩产千斤。但在当年,报表上的亩产量却早已大大超过了这个数字。当时,这里报亩产1000斤,那里便报亩产2000斤,还有报亩产3000斤、5000斤的。

但实际上,那时的水稻单产不会超过600斤。胆子小的,谨慎的,不敢虚报产量的,便要拔“白旗”、受批判。谁愿当“白旗”、受批判?于是数字便越报越高,有的竟报道亩产粮食超过10000斤!放了个大卫星!就是这样的报道,当时竟上了报纸。

亩产粮食报得高的,自然便成了先进典型。为了应付参观,便把那已经成熟但尚未收割的稻谷,连蔸拔起,密密麻麻地挤在一个稻田里,上面搁一个鸡蛋竟然掉不下来。人们参观后,便大加赞赏:了不得!这是真正的高产田!

上级检查的领导来到生产队的稻场。那假象造得更绝:一座小山似的稻谷,里面塞的竟是稻草!那随行的各报记者看后便诗兴大发,挥笔写了豪迈的诗句:

丰收的稻谷堆成山

社员在山上摸着天

撕块白云擦把汗

凑着太阳点袋烟

粮食大丰收了,自然要多向国家作贡献。何况那时苏联正向我国逼着债。有谁知,那些粮食产量大都是虚报的。公粮、余粮刚一交完,生产队的仓库里便所剩无几。

那时,生产队里吃着食堂。刚开始,食堂里还吃着大米干饭。吃着吃着便不行了,饭里面便出现了野菜。后来,带菜的干饭也没有了,便吃稀饭。再到后来,连稀饭也维持不下去了。那一度办得热火朝天的大食堂便宣布散伙,人们只得又回到各自家里重新开起了小灶。

那时,农民的思想纯朴得真让人敬佩。一说国家要偿还苏联债务,各家各户便把自己坛坛罐罐中珍藏的几斤糯米、几捧绿豆都搜出来交公。国家还债,匹夫有责啊!但生产队的食堂一散伙,人们回到自家开伙时,才知道家中已没有一粒存粮了。

一女N夫但不是女尊的小说

我们村当时的“浮夸风”还不算最严重的,交完公余粮后,仓库里多少还有点存粮,生产队里居然每天人平均还能供应4两米(16两制,合现在的2两5钱)。所以,每天下午,我便端着个木升子到生产队里排队领那人平4两米。就是那4两米,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啊!

那时我家6口人,每天可领24两米,合现在的1斤半。米领回来后,母亲便把它磨成米粉。

做饭时,先上一锅水,煮一锅菜,再撒一把米粉,用锅铲一搅,便成了一锅黢黑的黑糊羹。后来,菜园里的菜全吃光了,我们便每天提着筐子四处挖野菜。再到后来,野菜也挖光了,我们便剥树皮吃。

有三种树皮可吃:一种是朗树皮,一种是青桐树皮,再一种是榆树皮。最难吃的是朗树皮,粗粗糙糙的,难以下咽,最好吃的是榆树皮。将榆树的皮剥下来后,先晒干,再磨成粉,加一点米粉做糊羹。

那糊羹滑溜溜的,扒到口里还没来得及嚼,便滑到肚里去了。那时,有好多人实在找不出东西吃,便吃糠。糠吃到肚里拉不出来,撑得大人小伢又哭又叫。家里人便拿小棍在肛门口掏,常掏得肛门血糊糊的。

我家楼棚上有几捆花生藤,那是准备牲畜过冬的饲料。那年冬天,家里再也没有东西可吃了。母亲便叫我们把那几捆干花生藤搬下来,先是将花生叶摘下来磨成粉吃,花生叶吃完了,再把藤磨成粉吃。

再后来,将剥花生种未倒掉的花生壳磨成粉吃。那花生壳虽磨得细烂,但一嚼一团干粑粑,怎么也吞不进肚里去。

还有一种难吃的东西,那便是黄豆叶和绿豆叶。

那可不是什么绿色食品,而是秋后落在田沟里的枯叶。我们将这些干枯的豆叶盛在篮子里挑回来,晒干后磨成粉煮煳羹吃,那枯叶上的茎虽然细小,但扎得人喉咙生疼。

有一天,母亲突然把眼光落到菜园里靠墙的那一排干向日葵杆子上。她叫我们把这些杆子抱进屋来,把杆子劈开,里面露出一节节雪白的芯子来。母亲将这些芯子放在水里一泡,那软绵绵的芯子便变脆了。再把它加点盐放在锅里一炒,居然也能吃。

那东西虽然谈不上营养,但不苦不涩,还能填肚子。在那年月,这已经算得上是好食物了。

那时,我的主要任务便是找能吃的东西填肚子,以延续生命,不被饿死。

晴天,我们提着篓子上山挖棉枣(一种野生植物,根部有砣,形状像蒜);雨天,我们在后面的山坡上捡地皮菜、采野蕈。

春天,我们挑着篮子,背着布袋,到大山里去摘黄荆叶、百花鸟(一种野生灌木上的花蕾)、鱼耳朵、烟苞蒿(野生植物,嫩苗可食),到河边去挖野菜,扯野蒜和野韭;秋天,我们邀几个小伙伴,到割了谷的稻田拾稻子,到收获过后的地里捡花生、刨薯根;冬天,我们到塘里捞筛草,到河里去摸螺蛳、捞河蚌,到东山去挖葛藤和苎麻根。

有一次,我在一片枯茅草蓬中发现了一棵大木梓树蔸,树蔸上长满了菇。那菇长得酷似雕塑工艺,一朵朵,一层层,布满了整个大树蔸。我高兴极了,回家拿了个大筐子,摘了满满一筐。

那菇肥厚多肉,鲜嫩无比。母亲将这些菇劈细洗净,炒了一大盆,还做了一个汤。虽说没放油也没调料,但那年月,遇到这东西也算是口福,全家人美美地打了一顿牙祭。

在那艰难的岁月里,国家又号召兴修水利。于是,青壮劳力便背着工具行李,饿着肚子来到水利工地。那时,搞水利建设没有机械,巨大的水利工程全靠锄头箢箕,肩挑手推。

到了冬天,大雪纷飞,水库工地上的人们又冻又饿又累。有的人肩上挑着一担土,摇摇晃晃的,走着走着便倒在地上,再也没有起来。

我的父亲那时在飞沙河水库工地上做工。他饿得实在支持不住,便到山上扒开积雪,找那地上枯黑的黄荆树叶放在饭钵里蒸吃。他后来浑身浮肿,病得奄奄一息。

一天深夜,父亲从30多里外的飞沙河水库工地一步步挪回家。他已经浮肿得不成人形,到家后一倒下便再也不能起来。全家人一见这情形便大哭起来。母亲一连敲了好几家邻居的门,求人连夜把父亲抬进医院,好不容易才捡回了一条性命。

父亲病好不久,母亲也病倒了,她得的是妇科病。那时,男人一般是得浮肿病,而妇女则是得妇科病。当时,得这种病的人极多,全是三四十岁的中年妇女。

因为,这类年龄的妇女,上要照顾老人,下要照顾孩子,还要照顾好丈夫。但每顿就那么几粒粮食,那就只有勒紧裤带苦自己。时间一长,营养严重不足,便得了子宫脱垂病。

后来,得这种病的人太多了,引起了政府的重视,便把得了这种病的妇女集中起来治疗。那时的治疗方法也简单,主要是卧床静养,另外加针灸和热敷。同时,对病人每顿的伙食标准也适当放宽了一些,以加强病人的营养。

有一次,我走了十多里路去看母亲。母亲躺在一处大办钢铁时搭建的草棚子里。棚子里一共躺了三四十名中年妇女,每个人都是衣服褴褛,面色蜡黄,身上插着十几根银针。

我好长时间没见母亲了,一见母亲,我便趴在她身上大哭起来。母亲挣扎着挪起身子,抱着我的头,也哭了起来。我们母子的哭声感染了周围的人,最后满屋子都是一片哭声。那该是怎样的一副凄惨情景啊!

中午,开饭了,母亲分得了一块白面粑粑。我好久没见到过这样精美的食物。母亲把她的那份粑粑掰了一半给我。我知道,这粑粑是母亲补充身子和治病的食物啊!

但我实在是饿极了,接过粑粑便狼吞虎咽起来。看到我那副饿相,母亲泪如泉涌。她哽咽着说:“慢慢吃,别噎着了。”霎时间,我将那半个粑粑和着热泪,全吞进了肚里。

从1959年春到1962年春,整整三年,饥饿的阴影笼罩着中华大地,成千上万的中国老百姓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。

有许多不幸的人们终究没有逃脱饥饿的魔掌,成了饿殍;我们熬过了那个苦难的岁月,逃出了饥饿的阴影,成了那个不幸时代的幸运人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小说资讯网,本文标题:《一女N夫但不是女尊的小说,免费韩剧在线观看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3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